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2008年8月
版本维护记录
时间 |
编码类别 |
维护类别 |
内容 |
提交人 |
20080711 |
所有类别编码 |
制定版本v1.0.0 |
|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20080718 |
机构编码、人员编码 |
修订,生成版本 v1.0.1 |
|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20080724 |
成果编码 |
修订,生成版本 v1.0.2 |
|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20080827 |
课程编码、房间编码 |
修订,生成版本1.0.3 |
|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20080829 |
所有类型编码 |
复审,咨询专家组通过,生成版本2.0.0 |
|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目录
1概述 4
1.1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编码的基本原则... 4
1.4参考资料... 5
2 大连理工大学自定义编码规范... 6
2.1校区编码... 6
2.2机构编码... 6
2.3教职工编码... 10
2.4学生编码... 11
2.5课程编码... 12
2.6班级编码... 13
2.7成果编码... 14
2.8房间与设施编码... 15
2.9设备编码... 16
2.10实验室编码... 16
2.11文件编码... 17
2.12学术会议编码... 17
2.13学术报告编码... 18
2.14专业方向代码... 18
3 编码规范的修订... 19
1概述
《大连理工大学自定义编码规范》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实施和维护的重要技术依据,其制定将有利于提高学校信息的处理效率,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利用率。
信息编码是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
1.1 目的
我校现有部门、人员、专业、学科等各类编码规则不一致,给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带来不便。为改变这一情况,编制建立涵盖学校整体的信息编码系统,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特制定《大连理工大学自定义编码规范》。
《大连理工大学自定义编码规范》(以下简称《编码规范》)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重要依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基本遵循国家级标准和行业级标准,其中,对于学校自定义信息只规定码位要求,需要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定义编码规范并落实编码责任部门。
1.2 适用范围
本《编码规范》适用于我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代化信息管理、提供对外信息服务与信息交流等各个方面。
1.3编码的基本原则
我校自定义编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3.1唯一性
虽然一个编码对象可有多个不同名称,按各种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描述;但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编码对象仅赋予它一个代码,即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1.3.2可扩性
代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象不断增加的需要,必须为新的编码对象留有足够的备用码部分,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1.3.3规范性
在信息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结构、类型以及编写格式统一。
1.4 参考资料
教育部编:《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6年6月28日正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CELTS-33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2008年6月28日完成
2 大连理工大学自定义编码规范
重要说明:各类编码均保留全“0”代码,暂不使用。
2.1 校区编码
2.1.1编制规范
采用一位代码。
2.1.2参考对照与编码责任部门
代码 |
意义 |
1 |
主校区 |
2 |
开发区校区 |
3 |
市内校区 |
编码责任部门:学校办公室
2.2 机构编码
2.2.1编制规范与编码责任部门
机构编码:二级部门码(院系所部中心号)采用三位(X1-X3)编码;三级部门码(系科室号)采用六位编码,即所在二级部门码(X1-X3)后跟序列码(X4-X6)。
编码格式如下:
二级部门码(X1-X3)编码责任部门:学校下属二级机构编码,党政机构100-199;直属、附属机构及其他200-299;教学科研机构(院系机构)300-349;教学科研机构(学部机构)350-399;教学科研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00-410;教学科研机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11-499;教学科研机构(国家级、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500-599;600-999为预留扩展空间编码,由使用单位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申请编码;各单位编码后,由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统一备案。
三级部门码后三位(X4-X6)编码责任:二级机构下属三级机构编码,由各二级机构自行编码,编码规则3位,从101开始,按学院院办、学生办公室、系别顺序编码(如下参考对照——三级部门码后三位(X4-X6)示例),各单位编码后,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统一备案。
2.2.2参考对照
以下为二级部门码(X1-X3):
代码 |
机构 |
100-199 |
党政机构 |
101 |
学校办公室 |
102 |
党委组织部 |
103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104 |
党委统战部 |
105 |
工会 |
106 |
团委 |
107 |
党校 |
108 |
机关党委 |
109 |
纪委、监察处 |
110 |
发展规划处 |
111 |
研究生院 |
112 |
教务处 |
113 |
学生工作处、党委武装部 |
114 |
招生就业处 |
115 |
科学技术处 |
116 |
保密工作办公室 |
117 |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 |
118 |
人事处 |
119 |
离退休工作处 |
120 |
基建处 |
121 |
资产管理处 |
122 |
财务处 |
123 |
审计处 |
124 |
市内校区管理委员会 |
125 |
后勤办公室 |
126 |
公安处 |
127 |
住宅办公室 |
200-299 |
直属、附属机构及其他 |
201 |
图书馆 |
202 |
档案馆 |
203 |
计算中心 |
204 |
继续教育学院 |
205 |
附属高级中学 |
206 |
附属学校 |
207 |
高科技研究院 |
208 |
能源研究院 |
209 |
体育馆 |
210 |
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
211 |
技术转移中心 |
212 |
大工国际会议中心 |
213 |
产业投资公司 |
214 |
后备军管选培办(驻校机构) |
215 |
深圳研究院 |
300-349 |
教学科研机构(院系机构) |
301 |
化工学院 |
302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303 |
土木水利学院 |
304 |
管理学院 |
305 |
机械工程学院 |
306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307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308 |
软件学院 |
309 |
环境与生命学院 |
310 |
外国语学院 |
311 |
应用数学系 |
312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313 |
工程力学系 |
314 |
船舶工程系 |
315 |
汽车工程学院 |
31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317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318 |
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
319 |
经济系 |
320 |
创新实验学院 |
321 |
体育教学部 |
322 |
国防教育学院 |
323 |
城市学院 |
324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350-399 |
教学科研机构(学部机构) |
351 |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
400-410 |
教学科研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401 |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402 |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403 |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
411-499 |
教学科研机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411 |
三束材料改性实验室 |
412 |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科学) |
413 |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科学) |
414 |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415 |
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 |
416 |
辽宁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
417 |
辽宁省工业设备先进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 |
418 |
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 |
419 |
辽宁省制造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
420 |
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
421 |
微系统与微制造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2 |
原材料特种制备技术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3 |
水科学和水利工程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4 |
船舶与海洋工程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5 |
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6 |
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工程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7 |
生物工程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8 |
光电信息工程与技术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429 |
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
500-599 |
教学科研机构(国家级、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
501 |
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502 |
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 |
503 |
教育部制造管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504 |
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中心 |
505 |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06 |
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
507 |
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 |
508 |
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09 |
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10 |
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11 |
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12 |
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
513 |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14 |
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600-999 |
其他 |
以下为三级部门码后三位(X4-X6)示例:
300-399 |
教学科研机构(院系机构) |
|
X4—X6 |
301 |
化工学院 |
101 |
化工学院院办 |
102 |
学生办公室 |
103 |
化学系 |
104 |
化学工程系 |
105 |
高分子材料系 |
106 |
化学工艺系 |
107 |
化工机械系 |
107 |
催化化学与工程系 |
108 |
…… |
2.3 教职工编码
2.3.1编制规范
教职工编码(教职工工号)采用10位编码,包括所有用工形式。
编码格式如下: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前面四位代表入校年份,X5默认为0,后面两位(X6-X7)员工性质码代表员工性质,后面3位代表该年该类员工入校的顺序号。
2.3.2参考对照与编码责任部门
员工性质码 |
意义 |
编码责任部门 |
10-19 |
学校编制人员 |
人事处 |
11 |
非人事代理人员 |
|
12 |
人事代理人员 |
|
20-29 |
海天学者、特聘教授、外教、博士后 |
人事处 |
21 |
海天学者 |
|
22 |
特聘教授 |
|
23 |
外教 |
|
24 |
博士后 |
|
30-39 |
区编人员、集体性质单位人员、临时工作证 |
人事处 |
31 |
区编人员(一般是附属学校和附属高中的区编人员) |
|
32 |
集体性质单位人员 |
|
33 |
临时工作证,停办 |
|
40-49 |
各单位自聘人员,进修教师 |
人事处 |
41 |
各单位自聘人员 |
|
42 |
进修教师 |
|
2.4 学生编码
2.4.1编制规范
学生编码(学号)采用10位编码,格式如下: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编码说明:前四位(X1-X4)为入校年份,后面两位(X5-X6)学生性质码代表学生性质,最后四位(X7-X10)为序号。
2.4.2参考对照与编码责任部门
学生性质码 |
意义 |
编码责任部门 |
10-19 |
本科生 |
教务处 |
11 |
本科生(秋季) |
|
20-29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21 |
统考硕士研究生(秋季) |
|
22 |
统考硕士研究生(春季) |
|
23 |
同等学历硕士 |
|
24 |
工程硕士 |
|
25 |
校内教工 |
|
26 |
高校教师 |
|
30-39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31 |
博士研究生(秋季) |
|
32 |
博士研究生(春季) |
|
33 |
同等学历博士 |
|
40-49 |
MBA,EMBA,MPA |
研究生院 |
41 |
秋季MBA |
|
42 |
春季MBA |
|
43 |
EMBA |
|
44 |
MPA |
|
70-79 |
留学生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71 |
留学生(本科) |
|
72 |
留学生(硕士) |
|
73 |
留学生(博士) |
|
74 |
留学语言生 |
|
75 |
短期生 |
|
80-89 |
继续教育学生 |
继续教育学院 |
81 |
网络教育 |
|
82 |
成人教育 |
|
2.5课程编码
2.5.1编制规范
课程编码(课程号)采用10位编码: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编码说明:第1位表示课程的类别,第2位、第3位表示课程的性质,X4、X5、X6三位表示开设此课程院系,最后4位表示序号。
2.5.2参考对照与编码责任部门
课程类别码 |
代表含义 |
编码责任部门 |
1 |
博士研究生课程 |
研究生院 |
2 |
硕士研究生课程 |
研究生院 |
3 |
MBA课程 |
研究生院 |
4 |
本科生课程 |
教务处 |
课程性质 |
代表含义 |
编码责任部门 |
01 |
公共必修课(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02 |
专业必修课(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03 |
专业选修课(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04 |
通识课程(本科生) |
教务处 |
05 |
大类课程(本科生) |
教务处 |
06 |
专业课程(本科生) |
教务处 |
07 |
全校性选修课(本科生) |
教务处 |
院系编号参照机构编码中二级机构编码。
2.6 班级编码
2.6.1编制规范
班级编码(班号)使用9位编码。格式如下: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编码说明:第5、6位使用学生编码中的学生性质码。
2.6.2学生性质码参考对照与编码责任部门:
学生性质码 |
意义 |
编码责任部门 |
10-19 |
本科生 |
教务处 |
11 |
本科生(秋季) |
|
20-29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21 |
统考硕士研究生(秋季) |
|
22 |
统考硕士研究生(春季) |
|
23 |
同等学历硕士 |
|
24 |
工程硕士 |
|
25 |
校内教工 |
|
26 |
高校教师 |
|
30-39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生院 |
31 |
博士研究生(秋季) |
|
32 |
博士研究生(春季) |
|
33 |
同等学历博士 |
|
40-49 |
MBA,EMBA,MPA |
研究生院 |
41 |
秋季MBA |
|
42 |
春季MBA |
|
43 |
EMBA |
|
44 |
MPA |
|
70-79 |
留学生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71 |
留学生(本科) |
|
72 |
留学生(硕士) |
|
73 |
留学生(博士) |
|
74 |
留学语言生 |
|
75 |
短期生 |
|
80-89 |
继续教育学生 |
继续教育学院 |
81 |
网络教育 |
|
82 |
成人教育 |
|
2.7成果编码
2.7.1编制规范与编码责任部门
成果编码包括著作成果、发表论文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科研获奖成果的编码,均采用9位编码。采用如下格式: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编码说明:前4位为年份,第5位为成果性质码,后4位表示序号。
2.7.2参考对照与编码责任部门
成果性质码 |
代表含义 |
编码责任部门 |
1 |
科研获奖成果 |
科技处 |
2 |
专利成果 |
科技处 |
3 |
发表论文成果 |
科技处 |
4 |
著作成果 |
科技处 |
5 |
鉴定成果 |
科技处 |
编码责任部门:科技处
2.8房间与设施编码
2.8.1编制规范与编码责任部门
房间编码采用8位编码,前4位为房间所在建筑的建筑编码,后4位为房间号。其中房间编码格式如下:
码说明:所在楼层地上部分采用“01、02、…、99”序列的号码,地下部分采用“B1、B2、…、B9”序列的号码。
编码责任部门:基建处
设施编码采用6位编码。编码格式如下:
编码责任部门:资产管理处
2.9 设备编码
2.9.1编制规范与编码责任部门
设备编码采用9位编码,编码格式如下: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编码责任部门:资产管理处
2.10 实验室编码
2.10.1编制规范编码责任部门
实验室编码采用5位编码。
编码格式如下:
编码说明:前三位采用实验室所属二级部门码,X4-X5为序号。
编码责任部门:教务处
2.11 文件编码
2.11.1编制规范和编码责任部门
文件编码以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成文时间编码。
采用14位时间代码,编码格式如下:
YYYYMMDDHHMMSS
编码说明:即4位年YYYY、2位月MM、2位日DD、2时HH、2位分MM、2位秒SS。
编码责任部门:学校办公室
2.12 学术会议编码
2.12.1编制规范和编码责任部门
学术会议编码码位为8位,格式如下:
编码责任部门:科技处
2.13 学术报告编码
2.13.1编制规范和编码责任部门
学术报告编码码位为8位,格式如下:
编码责任部门:科技处
2.14 专业方向代码
2.14.1编制规范
采用8位代码形式。
说明:前六位(X1-X6)本科生参考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研究生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后两位使用序号。
2.14.2负责编码部门
本科:教务处
研究生:研究生院
留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成教生:继续教育学院
3 编码规范的修订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编码规范的制订与版本维护。如在本规范十四类信息编码范围内的信息编码,由具体编码责任部门进行编制,并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备案;如超出本规范的十四类信息编码范围,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并递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由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进行编码规范的修订并递交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