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近年来,学校积极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大工实际,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工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工文化,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学校连续多年获评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最美校园,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可以为一流大学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作为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工“由党创办、受党领导、为党服务”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成为办学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聚焦红色基因传承,推进大工精神特质融入思政工作体系。学校以建设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整合资源、聚合发力;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室”,让学生在“沉浸式”思政课中浸润;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讲大工故事,利用战“疫”鲜活素材,加强师生思想引领,以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红色血脉彰显新时代精神。
大力挖掘校史内涵、推进校史育人。2018年《百卉含英—学部(院)发展史》(15册)发布,丛书回溯学校各学部(院)发展历史,于史料中挖掘大工红色基因,积淀大工文化底蕴。2019年,70周年校庆丛书《大连理工大学大事记》《柒拾回眸——红色基因代代传》《凌工路2号——那人、那事、那景(第二辑)》《大工建筑七十年》正式出版,至此学校已先后出版四批文化丛书,在积淀大工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将那抹“红色”源源不断注入师生的心灵深处。
走在校园里,1978级校友张世坤说:“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母校更大了,校园更美了,学生更多了,更让人高兴的是,‘红色基因’传承至今,大工精神传承至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是一代代大工人挑战未来的希望和力量。”
培育文化品牌厚植文化沃土
2009年,学校首次组织编排话剧《屈伯川》,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多年来,从台前表演到幕后制作,从剧本构想到舞台实践,无数学子成为这部话剧的传承者、接力者。为更好地讲述这些鲜活的教育故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近年来,学校多次对原剧进行重新编排,将其打造成为我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累计公演40余场,累计观众逾5万人。一年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演绎,用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工学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学校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文艺展演、手工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型红色民族舞剧《乳娘》讲述了胶东乳娘在抗战时期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故事;“月影耀滨城 琴音沁意浓”月琴演奏家胡希芳讲与演结合,将月琴在不同的唱腔里的匠心妙用展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传统文字——清末竖排繁体字报刊”以晚清旧报刊为切入点,讲述传统文字的趣味故事;“从敦煌61号石窟到五台山大佛光寺”带师生领略敦煌莫高窟和五台山大佛光寺的风采;“大连灿烂的古代文明”探寻大连地区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特征;“孟子思想解析”解读孟子的心性论和仁政论思想,让师生受益良多。开设凌水书屋,先后与旅顺博物馆、大连博物馆等开展合作,推进文博育人,让学子现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重视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开设程式八卦掌课程等传统武术课程;创新传统文化弘扬形式,依托星海文学社、太阳帆诗社等社团组织,开展“诗词诵读大赛”和诗词大会等活动,形成极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随着校园文化品牌的不断涌现,不仅实现文化辐射的规模化和全覆盖,更推动文化建设注重内涵质量发展,聚合成多元化的文化品牌矩阵,形成了以“榜样大工”评选表彰、“青春志·强国梦·大工情”毕业生主题演讲会为代表的思政类文化品牌;以校园文化节、“峰岚杯”文艺大赛为代表的文艺类文化品牌;以“大工讲坛”、“百川讲堂”为代表的讲座类文化品牌;以“攀登杯”科创大赛、科技文化周为代表的科技类文化品牌;以体育文化节、“精英杯”篮球赛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品牌;以“国际文化节”为代表的国际文化品牌;以“舞蹈团”“合唱团”为代表的社团文化品牌。同时,学校与时俱进,把握师生特点,积极培育“青年榜样说”“青春抗疫”等一大批网络文化品牌,打造了“梦想启航迎新晚会”“我在未来等你毕业歌会”等一系列校园典仪文化品牌。
深化文明创建优化育人环境
一流的文化需要一流的环境来孕育。建设学生文化中心、改建校史馆、改造伯川图书馆、修缮凌水河、建设东山步栈道、开展楼宇道路命名工作……近年来,校园内多处文化设施落成启用,学校文化景观群基本建成,文化设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019年4月15日,作为建校70周年献礼项目——校史馆正式启用。校史馆布展面积约2280平方米,由序厅、沿革厅、人物厅、校友厅、国际礼品厅五大展区组成,以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史料为主,以雕塑、部分场景复原等为辅助,注重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主线,重点展现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突出呈现学校在“四个服务”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2021年获批“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创新创业学院的“π空间”文化创意空间、电信学部的“求实”共享空间,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华传统文化读书角……自2018年起,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直接服务于基层文化建设,持续开展校园景观地标等规划建设研究,加强学校VI设计及楼宇道路名称的落地与推广,累计建成14处特色文化空间和多处文化墙。
学校坚持把文明创建工作与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不断突出“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文化氛围。2020年,一组大工师生于“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在校园、海边读书学习的照片受到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关注发布,大工“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的形象更加生动。截至目前,校园内绿化面积140万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0%。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育人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文化传播讲好大工故事
“70年光阴流转,70年坚守开拓,与信仰同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担当复兴使命!”。学校建校70周年之际,新版宣传片《同行》经官微推送,一天就冲破“10万+”的阅读量,激发起师生校友浓浓的爱校荣校情怀。
7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提前部署策划宣传方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23家媒体对校庆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其中,新华网官微头条推送《大连理工,来了!》反响热烈,阅读量超过30万。学校官方微信累计发布相关推送41条,创造了6条10万+阅读量的“爆款”;学校官方微博主动策划发布校庆微博166条,阅读量1591.3万,讨论1.5万条。人民网、新浪网直播学校庆祝大会,累计观看达283.7万人次,与全球所有关心大工生日的朋友共同分享校庆盛况。
讲好大工故事,传播大工声音。 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融媒体中心,获批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学校主页、大工新闻网全面改版上线,构建起由官方微信、微博、中国教育发布、强国号等为核心的官方新媒体矩阵,聚焦立德树人、一流大学建设做好内外宣传,推动大工形象立体传播,全方位讲好“大工故事”。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校抓住时机、把握节奏,用好“抗疫”鲜活素材,深入报道师生同心战疫事迹,大工师生雪地作画、大工让学生安全回家、最高学历广场舞、复刻校门情暖毕业生等宣传引发全网关注,获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大工的好做法,看到大工人的精气神。
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学校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一所高校如何帮一个县“生金造血”》,生动讲述学校多年来对口帮扶云南龙陵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为持续服务滇西地区发展贡献“大工智慧”的故事。
文化建设是战略工程、铸魂工程。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工办学传统有机融合,凝练新时代大工文化新特质,打造更具内涵品质、更催人奋进的大学文化,为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