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学院党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瞄准抢占生物制造优先权的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布局,以培养红专并进的生物工程领军人才为目标,探索形成了思政领航、专业强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党建+育人”实施路径,全方位引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思政领航”平台引领铸魂育人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党建特色活动,比如具有生物特色的微生物培养皿大赛,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以专业使命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理想,构建党政班子、专任教师、辅导员、机关管理人员全员育人工作体系。新学期,书记、院长、教师党员代表为学生讲党课、讲科研故事,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思政领航”育人课程:《21世纪的生物智能制造》《让青春与信仰同行——生物工程人的使命与责任》《生工学子的朴素成长史》《微生物与艺术》《基因编辑改写生命代码》等。
党委书记、院长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专业强路”平台夯实育人基础
在育人思路和布局上,学院党委创新提出以高质量学科发展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特色“一融双高”育人思路,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工程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列,获批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生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申报教育部创新生物医药与转化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培养具有“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前沿生物产业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支撑。学院党委紧贴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对生物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以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获批全国首个生物工程强基计划,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专业方向,构建本研贯通式培养模式,教师党员骨干工作专班牵头制定修订培养方案。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230人,发表论文3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2022年学院博士生刘元盛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院长贾凌云教授、王华楠教授等领衔的导师团队,获评辽宁省首批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今年学院新增国家级人才4人,引进1支杰青团队。
“科教融汇”平台打造前沿视野
整合学院优秀教师及生物医药行业专家委员会、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校友资源,共同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紧跟科技前沿的高水平学术论坛、讲座品牌。举办12期“知微育见”师生学术午餐会,师生共同探讨生命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创新。成功举办东三省生物与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和生物工程学院校友论坛。
学院教授在“知微育见”学术午餐会中做学术报告
聚焦破解“一融双高”怎么融的问题,建立教师党员骨干工作专班制度,由学院党政一把手牵头挂帅,党委副书记组织协调,分管领域领导班子成员负责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专班、学院综合改革专班、教学改革创新专班等,在学院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产教融合”平台互促协同育人
学院党政班子面向产业前沿主动出击,与临港实验室、华大基因、晶泰科技等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在联合培养、国际留学生培养,共建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在学院一楼建设“尹哥书房”,为学生提供专业书籍和学习交流空间。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以特色党建品牌共建共享为依托开展科研合作。
生物工程学院校友、华大基因CEO尹烨捐赠建设“尹哥书房”
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第六研究室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实践育人”平台塑造栋梁之材
学院党委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本研一体化科创团队,由学院“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青年教师党员骨干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连续四年在国际顶级科创赛事iGEM大赛中获得最高奖项。坚持科学研究扎根中国大地,本、研党支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科技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战略部署,获“挑战杯”全国金奖1项(全校首个),“互联网+”全国银奖2项、铜奖4项、省级金奖20余项。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大赛中学院获主体赛一等奖及“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每年都有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入党。
由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组成的本研一体化科创团队,走进乡间田野做有用的科研
学院获第十八届“挑战杯”两项全国一等奖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实践人才,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我校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基地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开展生物科普活动入选全国科技周活动,组建“知微育见”本科生科普社团和研究生党员科普宣讲团,在参与大众生物科普活动中提升对专业、科研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强化对人民的感情和社会责任。
学院科普基地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
研究生党员生物科普团指导中小学生做生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