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回顾2022】大工一流本科建设工作2022年终盘点

发布日期:2023-01-06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022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大连理工大学牢牢把握党中央最新战略部署和教育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奋楫争先、笃行不怠,在一流本科建设新征程上树标杆、焕新颜、创新高,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重大成果,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跑”贡献了力量。

图片设计/唐海全

1.落实立德树人,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6+1+4”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一条主线·双向互动·三环联动·四重保障”教学模式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思政系列教学名师1人,《形势与政策》《政治学原理》《“七年知青岁月”虚拟仿真实验》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牵头整合区域优质教学资源,组建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联盟试点,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支持课程思政专门校教改项目17项,辽宁省教改项目21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40项,重点支持38门课程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结题工作,进一步夯实了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的理论基础。

制定“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无缝衔接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工作中获奖3项,在部属高校中率先成为13所劳动教育指标100%落实率的高校,学校获批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让劳动精神 内生于心 外化于行》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教育精品课。

2.全面统筹规划,持续推进“一流专业”提升计划

出台《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招生计划动态配置实施办法》,全面统筹专业建设规划,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以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引领,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新增25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一流专业数量达到74个,占招生专业的91.4%,覆盖了除新专业之外的全部专业。以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对标国际标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5个专业通过考查,参加认证(评估)的专业数量达到27个,相关专业质量实现《华盛顿协议》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3.顺应数字化变革,深入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以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242门,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3门,省级一流课程453门。166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9门课程上线教育部在线教学国际平台,30门课程上线学习强国平台,42门课程上线辽宁省跨校修读平台,大工数字教育课程群受到全国各地各层次学习者的广泛好评。学校精心打造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式、多功能的全新智慧教学体验环境,智慧教学空间增至49间。疫情期间,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辽宁省教育厅疫情防控督导组等省市领导到教务大厅调研,对大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给予高度肯定。中国教育报、央视网等权威媒体以《大连理工大学:在线教学也能让学生“眼睛放光”》进行了宣传报道。

4.强化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依托4个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专业、5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科协国家“英才计划”高校培养基地,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流程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构建完善以本研贯通式,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特色的“一式二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英才选拔计划、育才培养计划、成才导航计划、科学发现计划、学科挑战计划“五项计划”,营造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环境。获批2022年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研究课题5项,组织由院士、知名教授主讲的成才导航计划系列讲座10讲。利用数字教育技术、智慧教育环境和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始启动“虚拟书院”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部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首批22所试点高校之一,全面实施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2022年,来自12个学院的28名首届毕业生圆满完成了联合培养计划,获得英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双学位和德语/法语辅修证书,升学率达85%,大部分学生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名校深造,在研究生阶段延续“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全面素质的提升。

5.严把教材阵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编写新工科新文科教材

学校成立了由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国家事权,切实提高教材建设与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加强教材审核,严把政治关、学术关,强化“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机制。按照教育部、辽宁省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教材全面排查、马工程教材使用检查、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信息摸底等工作,共排查教材2322部。结合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和一流学科专业优势,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投入专项经费支持10部本科精品教材建设,由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院士、教学名师等担任主编。此外,学校还支持34部相关专业教材立项建设。

6.加快升级重构,全力实现“四新”建设范式变革

主动对接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深入实施“四新”建设“大工模式”,完成国家新工科项目结题验收与新文科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持续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为重点的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获批精细化工、智能建造专业并开始招生。与中国商飞合办“高端民机设计新工科人才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大工人伴飞大飞机、新工科放飞新梦想”。新建“医工结合”的医学部,高起点开启新医科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项,与华为共建教育部“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获评教育部-华为“全国优秀教师奖励计划”优秀教师1人,获评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项目“栋梁之师”5人。

7.夯实一线教研,着力实施“教学名师”引育计划

以《大连理工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引,全面加强覆盖所有任课教师、所有本科课程的246个教研室建设,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获批8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推动数字教研、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面推进“教学名师”引育计划,新增国家教学名师1名、霍英东教育教学奖获得者1名,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4名,校教学名师4名,推荐“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3名,辽宁省教学名师7名,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8.强化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专创融合,赛教结合”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千项全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以创新创业重要赛事为牵引,持续打造双创教育品牌。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学院,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基础与实务》被评为辽宁省就业创业金课。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成绩,在辽宁省创新创业年会上获奖22项、国家创新创业年会入选项目5项。

9.实施教学改革,教学成果获奖数量再创新高

紧扣一流本科建设实际,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2022年获批辽宁省教改项目64项,本科教学工程立项支持145项,校教改立项192项。在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教学成果奖44项,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位列辽宁省高校之首。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

10.坚持学生中心,实施“质量文化”建设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疫情期间,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实现线上线下瞬时切换、教室远程同步直播、电子教材云端派送、校园内外同步考试、实验教学应补尽补、毕业年级正常毕业。大连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从质量控制走向质量文化: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发展”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籍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高校学籍学历注册和管理工作会议进行经验介绍。“依托国家数据平台 持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案例被教育部选入《数智助鉴 以鉴促强——落实质量主体责任高校在行动》案例集进行推广。

厉兵秣马行致远,踔厉奋发新征程。2023年,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跑”,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

 

来源:教务处

编辑:于舒雯

上一条:我校市、区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两会”履职

下一条:我校营造导学共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良好氛围